重点学科

“十四五”期间,外国语学院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工作,依据教育部《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进行翻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2021年翻译学经申报遴选为宜春学院“十四五”一流学科潜力发展学科学科带头人高芸教授。学院积极以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升翻译学科的建设水平

一、学科简介

1.学科方向

面向语言服务与翻译行业的发展以及翻译人才的社会需求,依托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雄厚基础,经上级相关部门批准,外国语学院于2008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生。经过几年发展,该方向于2013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同年首次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翻译专业被评为校特色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先后被评为江西省精品课程、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翻译学科2017年获选为校“十三五”一流学科培育型学科,2021年获选为校“十四五”一流学科潜力发展学科。学科以口译和笔译为主要翻译类型,以汉语与英语翻译的语对,形成两个专业方向: “翻译硕士(英语口译)”、“翻译硕士(英语笔译)”。在十四五时期,翻译学科更加注重多元化和跨学科融合,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学的范畴,而是与文学、文化、历史、社会学等多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更为丰富和多元的研究视角。根据学科方向的基础和优势,突出重点,凝练特色,打造学科品牌,整合专项化形成以下专业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批评、翻译实践、应用翻译研究、外国语言与翻译、翻译教育与技术。

 2.优势特色

本学科在传承本院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坚持“以语言服务为核心,以地方旅游文化为背景,以翻译实践为主线”,注重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培养,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1)借力学科融合共生,打造了日益坚实的学科发展基础。翻译学科积极借力学院优势专业,依托其雄厚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资源,合理交叉融合,夯实学科专业基础。自2013年建立专业以来,逐步形成特色,学科发展成为宜春学院十二五重点学科、一流学科。

2021-2023年,学科在“翻译理论与实践”“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优质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基础上,新增“高级英语”“英语写作1”2门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类省级线下一流课程。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省级教改课题1项,校级教改课题4项;9门课程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一流课程(“金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7门课程被评为校级课堂教学改革建设项目。

2)专注科研水平与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师资。学科重视学科队伍建设,鼓励他们在职在岗进修深造,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脱产进修,借助于兄弟院校的科研实力和教学力量,培养自己的学术骨干。2014年,与中国译协合作,挂牌建立了我省首个LSCAT师资培训基地。2017年年底,潘华凌教授组建宜春学院青年教师“文学翻译坊”,参训教师的英译汉首译练习达60多万字,出版文学翻译作品100多万字。2023年潘华凌教授获评我国资深翻译家称号。

3)搭建丰富的实践实训平台,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学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大力支持学科发展。2019年12月实施翻译专业转型发展与改革,组建“沁湖译坊”并邀请潘华凌教授担任主讲,截至2023年先后已有四届本科学生参与,学生的英译汉首译练习20多万字,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以及翻译实践技能。此外,通过与全球百强“译国译民”集团等企事业单位、文化机构、媒体的合作,组织参加中国外文局主办的CATTI杯翻译大赛等各级各类口笔译大赛,学院见习实践等等,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翻译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4)践行产教融合共同育人,服务地方建设与发展近三年来,学科继续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注重产教融合,以产业为导向,培养翻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对翻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增设地方特色文化等应用能力实践课程。二是健全见习、研习、实习培养过程,与宜春文旅部门联系,利用实践周等时间段,将宜春特色旅游文化作为口笔译实践内容,开展旅游景点的语言景观服务;长期为宜春地区地方政府组织或举办的国际会议或赛事等活动提供语言服务。专业教师还积极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比如为宜春数园酒店提供翻译服务等。为地方社会发展、招商引资、文化宣传等建设服务,获得地方政府与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

二、学科队伍建设情况

本学科共有成员44人,2023年有人员变动2人,新增叶雯熙、刘巧丽两位教师。其中,具有教授职称教师5人,副教授16人,高级职称人员占学科成员比重达48%;有博士教师4人,硕士生导师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宜春市学科带头人1人,宜春市第五批优秀青年科技后备人才1人。

学院积极推进人才引进、注重师资人才培养。为新进教师举行“帮扶结对”仪式,组织开展青年教工座谈;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三年来,学院有两名博士毕业,新增在读博士6名;同时学院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岗位及专业能力的培训,聘请潘华凌教授每周为青年教师开设文学翻译坊主讲英汉笔译实训课;积极鼓励本院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大赛,2021-2023年以来获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20项;共选派124余人次参加了国内外各种线上线下进修、培训班的学习。

院长高芸及领导班子就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多次展开深入调研,了解学院当前教师及人才队伍现状及问题,并力图解决我院人才队伍建设瓶颈。

三、人才培养情况

2017年翻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以来,本学科整合、依托各类优势资源,积极开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实践活动,通过各类活动扩大学生参与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暑期实习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语言应用能力的机会,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发展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提高学生实践素养及能力

学科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修订和完善翻译专业培养方案;抓实“三进”课程教学,使用外研社统一的教材,研讨设计“课程思政”,并融入劳动教育。

翻译专业在实践周带领学生进行翻译实操活动,将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用于当地特色文化的翻译实践,举行百科知识竞赛,提升学生的知识面,扩展主题知识,培养翻译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开展翻译研究讲座,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锻炼翻译能力,提升翻译水平;学科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参加CATTI考试,通过率良好。同时,学院创设“沁湖译坊”,通过学生主体在翻译、讨论实践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以任务实践促进翻译能力,以翻译素养的提升提高整体英语水平;由资深翻译家、中国译协专家会员、理事,江西省译协副会长,我院退休教师潘华凌教授担任主讲,旨在改进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翻译实践训练,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首届“沁湖译坊”共有来自18级至20级各专业近60名同学参加,以文学翻译为主题,潘教授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每位学员已完成近五万字的翻译练习;第二届“沁湖译坊”学员76名同学,至2022年6月,19级34名学员已完成近12万字的翻译练习并顺利结业。学员2022年翻译实践约4万多字;第三届共有来自20级至22级各专业近100名同学,20级25名同学顺利结业,完成近12万字的翻译练习,其中8位翻译班同学承担并完成《世界第一少年侦探团》系列儿童惊险小说翻译项目校稿80万字。译坊的实训学习,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中外文化的深度理解,提升了翻译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翻译工作奠定了较好基础。

2.注重学科技能训练,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年来,本学科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鼓励毕业生报考研究生、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并屡获佳绩。

学科竞赛方面,2021年,组织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共有18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3项,校级3项),学院获优秀组织奖5项,学生获项目竞赛团体奖10项,504人次荣获省级及省级以上奖励,其中15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2022年,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共22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7项),荣获省级奖项集体奖3项,个人获奖316人次。2023年,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31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级19项),省级奖项及以上获奖人数322人,其中个人获奖人次295人,集体奖项6项。

升学深造方面,学科加强考研工作管理,根据专业分配指导教师,确保指导质量,召开考研经验交流,做好学生考研动员,及时为考研同学提供复试调剂指导。2021年考上研究生的数量达30人,其中翻译方向8人;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120人,最终录取人数18人;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104人,录取人数35人,录取率大幅攀升,荣获学校考研工作进步单位奖。

此外,本学科整合、依托各类优势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基地。通过各类活动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整体实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和各类学科竞赛。2021-2023年,我院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9项。

四、学科条件建设情况(教学科研业绩、平台建设)

1.教学科研业绩

学科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学院积极组织个人谈话、座谈会、邀请专家学术讲座、共享鼓励参加线上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学术研究,取得的教学科研业绩如下:

1)教学业绩

学科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大赛,并取得良好成绩。

2021年,1人获宜春学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人获得省高校第十三届“外教社杯”英语教学大赛微课组二等奖,2人获“外研社首届课件大赛(川赣湘渝)”三等奖; 1名被推选为江西省青年金牌教师。2名教师参加校教学竞赛分别获二、三等奖。

2022年,5人获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二等奖,3人获“外教社杯”第十四届江西省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微课组二等奖, 1人获三等奖,2人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位老师提交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获学校二等奖、三等奖,基础英语教学团队获校级教学团队,江西省高校育人共享课程《大学英语》累计点击量3700多万,被全国260多所共计4万多名学生选用,累计互动次数近4万。

2023年,5人获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一等奖,5人获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二等奖,3人获“外语微课优秀作品交流与展示活动”江西省优秀作品三等奖。

学科继续推进课程建设。2021-2023年,学科新增“高级英语”“英语写作”2门江西省一流本科线下课程。新增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立项项目3项;省级教改课题2项,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立项项目2项,校级教改课题4项,9门课程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一流课程(“金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7门课程被评为校级课堂教学改革建设项目。

另外,学科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使其能有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科研业绩

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研修及研究,成绩稳中有升。

2021年,学科新增著作1部(第二单位),论文8篇,5篇论文在江西省外语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评审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4人。纵向立项3项,其中省社科2项,省教规1项;纵向结项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1项、省级课题结项1项、省教改1项,市社科项目结项1项),专利授权4项,江西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2022年,学科新增论文8篇,其中核刊1篇,6篇论文2022年江西省外语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评审中获奖,其中二等奖3篇,三等奖3篇。教师共申报国家社科2项,省社科4项,省教规4项,省高校人文一般项目4项,市社科重点项目1项,3项市社科一般项目,其中纵向立项省社科1项,省高校人文1项,市社科一般项目1项纵向结项省教规2项。新增横向项目7项,合同经费总计186.5万。

2023年学科新增专著、译著23,论文5篇,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立项2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1项;市社科一般项目立项2项纵向结项省社科1项。新增国家级横向项目3项、省级横向项目立项1项,到账经费总计100万元。

2.平台建设

根据本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本学科“以语言服务为核心,以地方旅游文化为背景,以翻译实践为主线”,注重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培养服务地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复合型翻译人才。目前,已有同声传译室1间,配备计算机辅助笔译室1个。配置翻译软件和语料库3种以上,有完善的奖助学金制度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管理措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完善的培养流程和配套管理文件,保证培养质量。学科做好语言实验室管理与建设工作,在各级乃至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现场检查中反映良好。完成了“英语类专业翻转课堂课程平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测评系统)” (总价40万)验收、培训;英语写作智能批改系统(一期)项目招标(总价20万)、安装、培训。利用政府贴息贷款,申报了VR英语师范技能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语音室利旧升级改造、英语写作智能批改系统(二期)三个实验室建设项目,其中英语写作智能批改系统(21.25万)、语音室利旧升级改造(10个Trados翻译系统点位共17.4万)两个项目立项并顺利验收。建设共投入总计近100万,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软硬件资源支持与保障。

五、合作交流情况

学院重视产学融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与当地旅游部门、中国翻译协会、试译宝等建立实习、实训基地,2023年与全球百强服务商福州译国译民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开展了系列翻译专业实习实践、研修培训等合作活动。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与能力不断提升,参加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合格率连年攀升,在国际、国家、省级各类比赛中均获佳绩。

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2021-2023年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9次。在请进来的同时,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岗位及专业能力的培训,三年来共126人次参加各类培训、进修及国内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