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号召,7月2日,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宜知行语润心”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深入万载县株潭镇,开展了一场融合非遗保护、文化传承与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将外语专业特色融入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为傩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青春活力。
溯源傩舞:实地研学,对话传承之魂
实践队走进株潭镇同胜村桐树江傩神庙,开启深度研学之旅。师生们怀着敬畏之心,采访了坚守傩舞技艺多年的当地傩舞队长高平牙,“我们的技艺都是从上一辈手里传下来的,近些年政府也重视起来了,扶持也变多了,越来越多像你们一样的年轻群体来认识、了解跳傩,我觉得这个肯定会继续传承下去的,有你们。”高队长感慨道。在古朴庄严的氛围中,队员们聆听了傩舞的千年历史脉络、深刻文化内涵及其重要地位。随后,在傩舞队成员的亲身示范与指导下,实践队队员们学习了傩舞的基本步法与独特手势,沉浸式体验了这项古老艺术的魅力与庄严。师生们还围绕傩舞的当代传承困境与创新发展路径,开展了扎实的田野调研,为非遗保护收集了一手资料。
双语课堂:童心绘傩,架起文化之桥
带着傩舞文化的鲜活体验,师生们走进株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假期里的留守儿童带来别开生面的“傩舞文化课堂”。实践队队员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视频,向孩子们讲述了傩舞背后的传说故事与精神象征。课堂巧妙融入外语专业特色,师生们精心准备了“傩舞 (Nuo Dance)”、“面具 (Mask)”等核心词汇的英文教学,让传统文化知识插上语言的翅膀。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傩舞面具彩绘环节。孩子们拿起画笔,在空白面具上自由挥洒色彩,创作出一个个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傩面作品。当五彩斑斓的面具戴在脸上,古老的傩文化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浸润童心。
青春赋能:传承在行动
此次实践,是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生动体现。“我们不仅要做非遗的‘学习者’和‘记录者’,更要成为积极的‘传播者’和‘创新者’,”实践队带队老师表示,“将外语能力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助力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傩神庙的古老回响与留守儿童课堂的欢声笑语交织中,实践队员们深切感受到肩上的文化传承重任。
此次活动架起了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桥梁。外国语学院“宜知行语润心”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以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专业赋能非遗传承,在留守儿童心中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为万载傩舞这一璀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更夺目光彩贡献了青春智慧与力量。
图文编辑:谢婷娓
图文一审:刘晓旭
图文二审:毛熠敏
图文三审:伍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