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教学巡礼·立德树人】张明芳:深耕育人沃土 笃行教育初心

作者:发布时间:2025-10-22浏览次数:38

1998投身教育事业以来,张明芳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勤恳工作于岗位一线,课程教学、科研探索、学生指导与专业建设等方面默默耕耘对教育的真情与热忱融入每一堂课、每一篇论文、每一项课题、每一次学生辅导每一份专业建设材料……时刻用扎实的专业素养与无私的奉献精神,诠释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一、深耕教学一线,践行“教学相长”育人理念

张教授讲授基础英语、高级英语、秘书英语写作、英语写作、语言学导论等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扎根课堂传授知识,注重从教学实践中提炼问题、以多种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教学中自觉践行思政教育,教书育人、立德为先;主动靠近学生,从他们身上学习新技能,科研反哺教学,真正实现“教学”与“成长”双向赋能与学生同进步、共成长

她致力于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立足课堂找问题,基于问题做科研,利用科研成果指导课堂教学。她深知英语写作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更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关键她以外语写作教学为研究主题,先后主持完成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自创“外语写作族群教学法”破解教学难题主持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重点项目《理想认知模型(ICM)指导下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研究》以“优秀”等级结题,主讲《英语写作1》课程获评“江西省线下一流课程”,主讲课程《英语写作》被认定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理想认知模型驱动的英语写作 教学模式》获宜春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教育学术月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多篇论文获宜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张教授遵循学生中心开展教学,每学期末坚持做学生课程满意度调查,倾听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需求与建议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在与学生的互动、与实践的探索持续拓宽教学视野,做到“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

二、引领专业建设,勇挑重担破发展难题

张教授担任英语专业负责人多年期间她始终“谋专业长远发展、育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主动扛起专业建设重任,直面挑战、攻坚克难,为英语专业的规范化、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精准施策,迭代优化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专业育人的施工对接师范教育标准,结合专业学生就业实际与发展潜力,先后完成三版培养方案修订为全面了解中学英语教师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每修订一版培养方案都需做大量调研,她利用课余时间,前往新田中学、渥江中学、柏木中学、万载二中、万载四中等学校,深度访谈校领导与一线英语教师。为找准英语教师培养着力点,发现优秀中学英语教师特质,她邀请省重点中学校领导、英语教学名师,以及县市教体局英语教研员、特级教师、高校英语专业资深教师、英语教育方向博士等,深入开展研讨。总之,她孜孜不倦、不辞辛劳地开展在校生、毕业生、学科专家、一线教师访谈调研,组织实习生座谈会,认真倾听他们的实习收获与困惑,努力构建与完善基础扎实、特色鲜明、适应需求的专业培养体系

(二)全力以赴,攻坚师范专业认证

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是对专业办学的重要检验,也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专业负责人,面对材料梳理难度大、课程体系优化、师生访谈任务重等诸多困难,张教授始终坚守一线统筹协调师范认证自评报告一共八大指标点,她独自承担了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两个大点的撰写工作。迎接认证期间,她见过人文楼周末的冷清,领略了学院楼里凌晨一点的寂静,见过人文楼前花坛中盛夏被烈日烤得簌簌作响的树叶,喂过教研室角落里最狠最毒的蚊子。提供课程材料时,拿自己任教的课程做示范。认证申请阶段,不仅负责申请书撰写工作,还要提供六门主干课程中两门课程的材料。常常白天协调各项工作,不厌其烦解释认证标准;晚上留在教研室整理材料、完善方案不知多少次加班到深夜,被门卫“请出”大楼;大多数寒暑假、周末和节假日在教研室度过。由于没有时间陪老人,常常节假日刚到家又被电话催走,家人无奈称她为“脚不点地的飞毛腿”。专业自评自建阶段,总是忙得忘记吃饭,最后被同事拉着去食堂。因日积月累长时间伏案工作,她罹患腰椎间盘突出,却要强忍疼痛加班。北京外国语大学访学期间,她依然承担繁重的认证整改工作,线上参加会议,线下撰写报告、填写表格,修订2025版专业培养方案,被说为“换个IP做师范认证”。

三、不忘自我提升,拓宽学术视野

张教授深知只有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才能更好开展教学与科研培养优秀学生先后赴南京师范大学访学,师从知名学者倪传斌教授学习神经语言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访学,师从王馥芳教授学习认知语言学。访学期间,积极旁听相关课程、参与学术研讨会,主动与导师、同行交流,持续夯实专业基础,开阔学术视野她注重学术前沿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努力为教学改革、科研创新注入新活力她始终保持对英语教育领域的敏锐洞察甘坐冷板凳、啃硬骨头英语写作教学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等领域持续深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悉心指导学生,助力学生专业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陪伴张教授倾心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需求,从学科竞赛学业规划到职业发展,无不细致入微进行指导,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指导学科竞赛因材施教、精准发力在指导学生备战“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微课大赛等竞赛过程中,她时刻鼓励,适时纠错,充分激发学生参赛积极性与自信心,帮助他们消解焦虑,总是换来学生喜人的成绩。指导学生累计获国家级奖励4省级一等奖项、二等奖 项、三等奖 2021指导2位学生获“外研社杯”江西赛区一等奖,其中1位机改成绩斩获全省第一名。同指导1位学生“全国高校大学生外语水平能力竞赛”国家级特等奖。2022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获特等奖,被评为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23指导3位学获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全国二等奖


 


  

五、真诚待人,努力做益友良师

回想当年受助于师长悉心关照,张教授深知年轻教师成长不易,每有年轻教师听课,她总是毫不犹豫表示欢迎;当他们论文写作或课题申报遇到困难,她总是毫无保留提供帮助当他们对职业产生困惑,她总是大方分享自身成长经历;当他们教学行为出现偏差,她总是择机善意提醒,帮助他们进步。她总是说,自己曾得到他人雨伞庇护,因而也要给需要的人雨伞,帮他们躲避不必淋的雨,将温暖传递和延续。因为坦诚与热情,她被年轻教师称为“芳姐”。

教学上,她总是严慈相济,对学生课堂纪律、作业完成要求很高,生活上却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生活困难。学生发朋友圈吐槽,她会私信安慰;学生发朋友圈过生日,她会送上祝福;学生发朋友圈分享获奖,她会由衷赞赏。她深知,教师的工作不止于传授知识,更需用真情传递温度,用良知呵护成长,教育的力量在于每一次细心的陪伴和真诚的沟通。

上完2014级翻译班最后一次课后,她主动邀请全班35位同学到家中做客,家里成为了“自助餐厅”——师生一起下厨准备餐食,为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大学记忆。2017级翻译班两位同学考研复试碰上疫情,她毫不犹豫答应她们来家里线上复试,把安静的书房留给她们,自己到学校教研室办公。最终,两位同学被顺利录取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暨南大学。2021级一位女生因情感问题,情绪低落,私信向她求助,恰遇她访学回宜春短暂逗留,挤时间陪同学到秀江河畔散心。同学哭泣,她像妈妈一样把女生揽在怀里,为她擦拭眼泪,温情地说:“人贵自重,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时间会治愈所有的伤痛”。晚上十点,女生心情平复了,甚至能蹲下来逗路边的小猫,张教授这才松了一口气。女孩临上出租车回实习单位,很认真对她说:“芳姐,谢谢你陪我,开导我!好在有你!”

2022级有位男生上课出勤率不高,完成作业情况欠佳。张教授发现后,约他在食堂交流,仔细了解其家庭情况、成长经历与学业困惑,对其行为表示理解,但绝不赞同,并告诫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位男生感谢道:“张教授,您非常负责,谢谢您的教导!”


   

  

   张教授用行动诠释师者担当。她理解、尊重、关爱学生,与他们成为挚友和“忘年交”,得到学生的理解、尊重、爱戴。

回望其近三十年育人之旅她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最初热忱认认真真工作,兢兢业业教学,老老实实做科研。她的踏实、勤勉与坚持,得到了师生认可。她将这一切归因于外国语学院大家庭的温暖,和师长的关爱。

凡属过往,皆为序章张教授将始终以初心为灯,以行动为径,用热爱与坚守,继续追求教学相长,努力做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度的好老师。


编辑: 赖郁艺 胡师龙

 图文一审:聂 涵   

图文二审:刘兵飞  

图文三审:高芸 伍忠